400-123-456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提质增效促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布日期:2024-04-22 00:26:19 浏览次数:

  中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市属高校分类发展要求,聚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推动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初心未改话佳绩,矢志不渝再出发。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推出“砥砺奋进这五年”专题,让我们重温共同奋斗的光辉岁月,以饱满精神、昂扬斗志迎接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一是不断优化学科建设布局,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学科布局要不断优化,要主动对接新时代首都发展的人才需求,要积极响应国家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2018年学校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学校通过学科动态调整,新增大数据与商业智能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当前我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学科布局日趋完善。交叉学科博士学位点的获批为积极探索大数据分析与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融合机制提供了支撑平台,更好地服务数字北京建设的新需要。

  二是不断夯实优势学科发展,解决首都发展的关键难题。学校逐渐形成了以特色谋优势,以优势促发展的学科建设良性循环机制。我校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建设成绩显著,2023年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京津冀蓝皮书第六次荣获全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雄安新区建设中,不断贡献首经贸智慧,提供精准有效的社会服务。当前我校应用经济、统计学、工商管理等3个一级学科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应用经济和工商管理获批与中央高校共建学科。我校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优势学科,打造学科特色,通过优势学科带动了其他学科乃至学校的整体发展,不断凸显我校学科发展服务首都的新特色。

  三是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学科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人才队伍是高质量学科建设的根本保障。我校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着力搭建人才梯队。截至2023年6月,学校共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74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52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97人,副高级职称319人,中级职称182人。我校学科队伍中,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8人,青年北京学者3人,为学校高质量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是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学校积极推进分类培养和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鼓励导师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专硕教材出版、编制专硕案例等教研活动和通过导师培训等制度来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使得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我校1篇论文获评2022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门课程获批北京市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8项案例入选专业硕士学位案例库建设,获批教育部学位中心2022年主题案例立项1项。

  二是研究生招生规模数量和生源质量取得新进展。我校研招办持续举办高校点对点招生宣讲、大学生夏令营、研招线上直播宣讲、组织参加中国教育在校研招现场咨询会等宣传活动,积极开展校园开放日咨询、微信微博网站推送、QQ群24ⅹ7不间断交流等完善服务,不断探索申请考核、硕博连读、普通招考多形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和本硕博连读试点工作等机制创新,研究生数量质量不断攀升、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研究生报名人数从2019年6729人增至2023年9484人,年均增幅8.2%。录取人数从1300人增至1920人,年均增幅9.5%。招生数量稳步增加。截至2023年1月,学校在校研究生规模为491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82人,硕士研究生4330人。

  三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全过程育人体系特色鲜明。五年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教育模式更加多元。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注重将研究生思政工作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教工委主题教育工作安排,构建“互联网+”教育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有研究生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扎根实践工程”研究生寒假社会调研,鼓励同学们结合社会热点话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先后组建调研团队千余个,万余名同学参与其中;连续举办“研途有你”导学团队创建和优秀导学团队评选活动,评选优秀导学团队30余组;组建研究生“时代”宣讲团,指导宣讲团结合时事热点和专业理论,联合各高校宣讲团体,广泛开展理论宣讲;举办研究生院“院长面对面”系列活动,深入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群体,了解同学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深入开展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月、习惯养成月、“研·讲”系列活动、研究生骨干组织拓展、研究生干部论坛等活动,推动研究生思想工作向纵深发展。

  五年来,研究生资助体系更加完善,资助形式更加多样。研究生工作部高度重视研究生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从制度上、手段上、形式上不断丰富体现学校特色的立体化、精准化、多样化资助育人体系的内涵,构建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奖助为主、勤补为辅”的资助体系。研究生助学金方面,建立国家助学金为主、学院学业助学金为辅的研究生助学模式,发挥助学金的托底作用,对研究生在校学习过程提供全程全覆盖资助。研究生奖学金方面,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基础上,协调专门经费,设立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和董久昌奖学金,发挥奖学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研究生同学结合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研究生勤工助学方面,积极推进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不断完善助教、助研、助管管理制度,配合学工部规范兼职辅导员选聘和管理机制,发挥勤工助学的教育功能,让研究生同学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感受“实践”的魅力。研究生临时补助方面,不断完善困难津贴管理制度,发挥临时补助的应急功能,着力简化申请程序,为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提供家庭经济困难津贴、节年慰问津贴和临时困难补助。

  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研工部还尝试结合研究生校园卡消费大数据,综合分析研究生经济状况,实现“明补”和“暗补”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资助工作的服务水平。

  五年来,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研实践平台逐渐形成。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逐步整合现有的研究生能力提升项目,构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为研究生搭建学术创新、科研实践和国内外交流平台,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实施研究生学术创新计划,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每年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专业项目和学术项目共200项,资助金额近40万,支持研究生开展专业或学术研究;开展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计划,每年资助不超过20名博士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资助金额达到2万元/项;联合人民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校内优秀青年教师资源,每年上半年为研究生同学举办“学术训练营”,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调动校内优秀教师和高水平论文发表学生的力量,举办“研传工作坊”,为研究生同学带来更多更好的研究方法。实施研究生科研实践计划,学以致用,提升研究生实践水平,在积极推进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的基础上,连续开展“扎根实践工程”研究生寒假社会调研项目,推动研究生科研与实践有机结合,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项目,推动校企融合校企共建,共同促进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开展研究生学科竞赛活动,为研究生组织赛前培训、提供比赛硬件保障、资助比赛费用、支持学院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评选活动。

  实施研究生国内外交流计划,开拓视野,促进研究生教育交流合作,制定《“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管理办法》,针对不同类型派出研究生进行资助;引导研究生参加公派出国留学项目,通过组织公派出国留学咨询会、指导博士研究生申报留学基金委项目等方式,引导博士研究生通过与国际合作学校导师合作等方式,开拓博士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新模式,近年来,13名博士研究生取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连续14年举办“哈博高校(经管)博士学术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各高校经管类博士研究生、本校硕博研究生,通过学术报告、论文宣讲交流、参会旁听等形式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最新最热的科研问题。